记者周潇枭北京报道7月21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正式对外发布。
《决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其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改革。
《决定》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具体包括健全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点部署,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实施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
《21世纪》:《决定》围绕健全预算制度、优化税制、完善央地财政关系等,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行部署。整体如何看待这些部署?
杨志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突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定位,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相协调,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并以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不仅仅是健全预算制度、优化税制、完善央地财政关系,《决定》中很多其他举措也跟财税体制相关,诸如要更大力度地支持科技、教育等,需要财税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地方招商引资,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也需要更规范的财税体制支持。
对嘉定而言,积极打造“远香文化环”,加速推进一批具有“嘉定景、江南韵、未来感”的标志性示范项目落地,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财税体制改革的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改革方案比较全面系统。有些改革举措能比较快地落地,有些还需要经过一些努力。
《21世纪》:哪些改革是比较好改的?
杨志勇:比如,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可以比较快地落地。
再比如,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也可以先改起来。《决定》明确,要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地方隐性债务的产生,很多都是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获得的融资,城投公司举借的债务很多是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国有资源资产),这些都应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以前大家讨论地方债务管理的问题,更多从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的角度来考虑。现在从预算改革的角度,基于实行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预算要有约束力的角度,能从根本上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管体系。
地方隐性债务的产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此前没有实行全口径的政府预算管理。现在明确要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的工作也能更加顺理成章。推行零基预算改革
《21世纪》:这么看来,健全预算制度,其实未来有很多看点。《决定》提到,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等,这些举措能带来什么改变?
杨志勇: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预算资金分配使用情况,以“零”为基数来编制预算。这个理念非常好,旨在打破既得利益、打破支出固化僵化的局面,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有难度不代表不能推进,可以让部分地方先做起来。
实际上,有的地方如安徽省在零基预算改革上已经取得突破,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以更好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全面推行零基预算需要时间,需要其他配套改革,这不仅仅是财政问题,还牵涉政府治理和国家治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为深化零基预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加强预算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当前已经在做了。绩效管理,是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就是对公共服务进行评价。企业绩效看利润、股价等指标就行,但是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要相对复杂些,不同公共服务的绩效目标存在不同,需要先明确绩效目标。现实中有些地方建立了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的评价,进行区域间的绩效横向比较,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对公共服务进行绩效评价,要确保评价结果是客观的、合理的,还要让这些评价结果真正发挥作用。
预算公开是很好的办法,有些数据公开后,就会有更多人包括社会舆论参与监督。正常而言,只要不涉密,预算信息都应该公开透明,这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确定收入和支出的归属,对应的是现收现付制。权责发生制在企业记账上应用广泛,在政府推行有一定难度,但这是方向。比如,今年收到的一笔收入,其实是去年的行为带来的,按权责发生制这笔收入应该记在去年,而现收现付制则会记为今年的收入。如果按现收现付制,可能今年什么事都没干,但却取得了去年那笔收入,这笔钱会掩盖今年的绩效效率。权责发生制的理念便于进行绩效评价,这与公共部门改革有着密切关系。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
《21世纪》: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杨志勇:税收首要目的是筹集财政收入,然后才是平衡好效率和公平。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对应的指标比较丰富,包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兼顾效率和公平等,税收制度也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势,要有助于经济增长和效益提升、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构建等,同时要兼顾社会公平、促进环境保护等。
具体而言,包括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等。税收法定,是现代税收制度的应有之义。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意味着对于不同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应该一视同仁,这样有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支持,比如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要加大税收支持力度。
《21世纪》:《决定》明确,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但是,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表示,给予政策优惠是他们招商引资很重要的工具。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杨志勇: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未来应该进一步规范,这样有助于统一市场的构建。地方政府可做的事很多,可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高效的公共服务、完善当地基础设施配套等,以此来促进重点产业的集聚。非劳动所得个税税负会更合理
《21世纪》:《决定》指出,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这是否意味着,直接税改革重点放在个税上?
杨志勇:健全直接税体系,包括所得税和财产税。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是很重要的举措。
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修订,推动个税改革从原来的“分类”征收转变为“综合和分类相结合”,并于2019年实施。2019年首先将四项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这四项劳动性收入包括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
目前,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仍有完善的空间,未来可以将更多劳动性所得纳入统一的税率规则,而非劳动所得的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这些所得的税负分布要更加合理化,因为目前劳动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要高于非劳动所得的税率。为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未来要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这是为了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21世纪》: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主要考虑什么因素?
杨志勇:税收征管是税收制度的有机组成。税收征管首先要保障纳税公平、税收公平,避免实际税负和名义税负相差太大,避免不同地区实际税负存在较大差异。税收征管是有成本的,随着科技进步,未来怎么提高纳税服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都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关键所在。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21世纪》:在优化央地财政关系方面,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同时,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未来可能会有哪些变化?
杨志勇: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应用,有些事权上收到中央,更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有助于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有几个方向都可以考虑。
一是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建议统筹考虑消费税的整体改革。
二是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这三个地方税或者附加费都是地方收入,征收对象均为缴纳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纳税者,且其计税依据均为纳税者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税额”,各地征收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地方有一定灵活空间。由于这三个地方税或附加费,其征收来源和计税基础有同一性,未来可以考虑将其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予地方一定幅度内灵活设置税率的权限,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地方收入。
三是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必须要承认地方收入现在主要来自共享税可靠的杠杆交易,未来如果适当提高地方分享比例,地方相应地可以获得更充分的税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