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高管解读Q3财报:阿里零售平台是商家经营的主要阵地在线证劵杠杆
一个身高173cm、体重60kg的人形机器人像观众一样参观巡馆,还特意到特斯拉展区做客,与静态展示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合影留念,这是8月21日发生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以下称“WRC 2024 ”)现场的有趣一幕,不少观众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个中外人形机器人同框的“历史时刻”。
上述人形机器人名为“天工1.2 MAX”,由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记者从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天工1.2 MAX”现在具备的多模态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是通过具身智能平台“开物”训练视觉语言大模型获得的。当然,这只是在大模型加持下,国产人形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的一个缩影。
众多机器人品类中,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人形机器人,被工信部明文定性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车后的颠覆性产业”,而业内对于这一市场未来的发展红利也寄予了高期待,仅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便可能在2035年达到3000亿元规模。尽管受限于当前的AI水平、高昂的成本,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还处于初期,但产业链国产化的加快让这一进程提速。
越来越像“人”了
与以往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人形机器人相比,今年的人形机器人们明显更加“聪明”,其中,肢体动作的灵活性是一个重要体现。
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天工1.2 MAX”用双手抱起大会徽章自主走上舞台中央,将会徽准确放入启动台上,随后,它同与会人士共同在启动台宣布大会正式开启。这是具身智能机器人首次在世界级大会的开幕式上现场展示长程任务能力。
在人流汇聚的大会入口序厅,“天工”家族的人形机器人还秀了一把跑步机上的奔跑。据了解,人形机器人实现稳定奔跑需要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进行高自由度的复杂运动,而在跑步机上实现稳定奔跑难度更高,这对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运动控制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而与“天工1.2 MAX”合影的Optimus,在特斯拉及其CEO马斯克的宣传下已经成为鼎鼎有名的人形机器人,这也是其在北京的首秀。遗憾的是,Optimus此次只是被放在玻璃罩子中静态展示,并未像“天工”一样展示自己的技能。
科大讯飞展示了一款高约1.7米,体重为60公斤的人形机器人,在现场不仅能看到这款人形机器人直立行走和屈膝站立,还能看到它轻松倒一杯咖啡,双臂协同灵活用毛巾“擦汗”。
乐聚夸父人形机器人则在现场展示了拟人步态、上下肢协同、模仿学习、端到端具身智能操作等多项全新人形机器人技术。
更有意思的是惟妙惟肖的仿生人形机器人。记者在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展区看到四款人形机器人,面部看起来与真人无异,激活后,这些机器人的眼睛和嘴巴也会动。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磊介绍道,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定制符合要求的仿生机器人。“我们的仿生人形机器人的目标市场之一就是养老,因为养老是刚需场景,为老年人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让机器人帮忙做一些家务活,发展前景可以说是非常广阔的。当然要完成更深入的任务,需要经过一个长期打磨的过程。”
智商升级大模型激战
今年人形机器人们更加“聪明”的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智力”的提升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加持,充当了人形机器人“大脑”的AI,使其“智商”不断升级。
科大讯飞就是一家自研自用的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厂商。最新发布的讯飞星火V4.0,据介绍整体可对标GPT-4 Turbo,使得大模型“智商”不断升级。此次大会,科大讯飞亮相的大模型+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整体运动性能提升2倍,复杂任务拆解成功率超过95%,交互能力、运动性能进一步提升。
除了自用,科大讯飞也将自家的AI能力应用到其他人形机器人厂商身上。据科大讯飞方面透露,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已应用至420家机器人企业,深度链接1.5万机器人开发者,与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等人形机器人企业达成广泛合作。
乐聚机器人则是依托“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开源鸿蒙系统+夸父人形机器人本体”力量间的深度应用,“夸父”与此前相比,其动作流畅性及泛化能力已获得了大幅提升;今年4月,优必选宣布其人形机器人Walker S通过百度智能云千帆AppBuilder平台接入百度文心大模型进行任务调度应用开发。
人工智能对人形机器人的加持,也让这一领域的资本市场持续升温。受WRC 2024举办的利好消息,8月21日,人形机器人概念爆发,力星股份20cm涨停,冀凯股份、爱仕达、领益智造涨停,长盛轴承、海能实业、双飞集团等涨幅居前。其中,爱仕达在8月20日-8月22日连续三日涨停。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投融资事件已达13起,融资总金额超25亿元。其中,宇树科技与银河通用机器人分别获得了近10亿元与7亿元的大额融资。
据高盛预测,在技术得到革命性突破的理想情况下,人形机器人2025年-2035年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94%,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另外,今年4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占世界总量的32.7%,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规模。
商业化加速落地
巨大的市场红利,诱惑着各路大咖们纷纷加入这一领域,包括传统机器人巨头、初创机器人企业与AI公司。除了这些企业,由人形机器人行业企事业单位乃至政府参与的各地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纷纷成立,此次WRC 2024期间,记者在展馆内就看到了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四川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不过,能否真正尝到市场红利,还在于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
从这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可以看到,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落地上已经有了一定进展。记者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该公司的D11智能人形机器人,已在长虹产线完成应用测试,当前还与长安汽车共同进行应用场景的探索。这是一款面向工业、服务及特种应用的通用人形机器人。
乐聚夸父人形机器人已相继在科研、展厅、工业、康养场景等展开落地应用;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仿生机器人当前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文旅、教育和医疗。
2024年,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 S进入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总装车间进行实地“培训”,实现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流水线与人类协作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作业。目前,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已与多家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合作。
按照优必选对于该公司在制造业场景中的规划,2025年—2027年,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将逐步拓展至中等难度任务,逐渐实现规模商业化,横向拓展至消费电子制造业等其他行业及应用场景,2028年—2033年进一步拓展到较为复杂的任务场景,具备超过10+种技能,成为多任务通用型工业人形机器人。
但仍有一些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因素,让国产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进程上走得慢了一些。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AI水平。中国电科机器人工程中心高级市场经理董华兴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即使大模型的加持已经让人形机器人有了更多突破,国内具身智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所能完成的工作是有限的,比如只是倒一杯咖啡的动作,换一个场景就需要人工智能再次进行大量计算,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更多体现在对话、搜索信息等方面,只有技术继续加速迭代,才能打破人形机器人完成任务的限制性。
比较欣慰的是,董华兴说:“我们人形机器人的本体技术,与国外已经没有太大差距。”
此外,高昂的成本也是拖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总监邢伯阳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在C端的应用成本偏高,造价最高的部分还是电机,这并不是因为单个电机贵,而是用到的数量多,如果是全尺寸的人形机器人,全身43个关节,按照每个8000元算,成本已经很高了,还要再加上机械传动和一些其他组件的成本。
产业链国产化成本下降
“今年有一个好的迹象是,已经有企业推出10万元以内的人形机器人。当然,低成本是针对场景定义自己的能力,通过产业链整合一些业务资源,把一些定制的组件换成更多的通用版本,成本会降低一些。” 邢伯阳说。据悉,宇树科技今年发布的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打破底价,仅需9.9万元。
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下降,是可以预见的。优必选相关负责人此前曾对记者透露,随着近年来国内供应链产品水平逐渐提高和大批新晋公司的加入,使得零部件出货量有所提升,成本一定会有下降空间,另外,我国各级政府近两年也在密集发布关于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相关政策,并牵头建立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进一步提高供应链效率,相关成本还会继续下降。
产业链国产化水平是一个关键。“在应用爆发之前,要降低成本就需要主动迭代技术,通过技术进一步降低对定制化硬件的需求,提高国产替代的比率,依托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加速降本的进程。”上述负责人说。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庞大,目前国内部分关键零部件还受制于人,与此同时一些零部件也的确实现了高度国产化。
以优必选为例,据介绍,因为该公司最早靠伺服驱动器起家,因此把应用在人形机器人上的伺服驱动器实现了国产化,如应用在Walker身上的大功率伺服驱动器,涉及的零部件数量大概有50—100种,主要的部件有电机、减速器、编码器、MCU、力矩传感器等,国产化率大概是90%;小功率伺服驱动器的零件数量比大功率驱动器的零件数量要少一些,大概有40—80种,国产化率95%以上。
而随着未来规模化量产的提升在线证劵杠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也不会太远。